转自:“防疾未然”,一个医生的有感而发
北京杀医案,天子脚下明晃晃刀光血影,又一次把“医生”、 “医疗”、 “医患关系”等等词汇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身为医生,我收到了几个老朋友老患者的慰问微信,言辞之中,更多是对我未来的祝福。身为一个全职的医生和兼职的自媒体人,我的想法是复杂的。 跟第一次听到“杀医惨剧”的时候不同,此时此刻我已经无法激动,既不想痛斥杀人者丧心病狂,也不愿意去分析所谓的前因后果、人物心理。我只是慨叹一声, “看病更难了”。 跟所有自然科学一样,医学充满了不确定性。疾病的诊治,不是罗列化验结果和参考影像学检查。在这个过程中,医生的作用非常关键,独立的判断需要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,小心却大胆的处置需要莫大的担当。偏偏医院只能规定医生上班下班的时间,却无法要求医生倾其全部的经验和勇气,那么谁来监管这些事呢?医德。只可惜,历朝历代,要谈“德行”,总要先谈“温饱”吧,总要先谈“生存”吧。 我三十年的行医生涯中,有过几次“拼命”。现在想来,即有“使命感”的爆棚,也有年少轻狂的冲动,当然让我做出这样决定最关键的部分是病人和家属有力的握手、坚毅的眼神、对生命的渴求——我很乐意和这样的“战友”在同一条船上,即使风大浪大,即使漏船暴雨。“拼命”的结果就像大团圆的电影结局一样,这里面最获益的一定是病人和他的家人。 有些病人和家属,和我成为了好朋友,这里面有感恩和信任,也有共同患难的过往。有些人,我从他进我诊室门的一瞬间,看到的就是真诚和坦率;而有些人,他的眼里只有质疑和排斥。凭什么让医生为你挺身而出? 医院是一个特别的地方。说是“服务”,和饭店、酒店又不一样,没有哪个“饭店、酒店”有让你吃饱睡暖的“义务”。说是“保障”,和消防队、救援队又不一样,他们都是财政拨款,而医院却要自负盈亏,伸手向患者“收费”。不是“官衙”,却受到层层监管,没有任性,没有个性,没有特性,杨文死后坐在那里会诊超过5个小时的专家,凭什么他们会挺身而出? 每一次的医疗纠纷或恶性事件,都会有各种各样的“小规则”应运而生。拍片子的报告上常规写着“影像学检查仅供参考”、急诊病历的最后总是那一句“事急随诊、专家门诊复查”、某些医院私下规定XX地区的病人不可收治……每发生一桩血案,病人看病的难度就增加一重,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,再高级的仪器也是无用的,因为,已经没有医生会为你挺身而出。 回到前文,谢谢那几位老朋友的关心和祝福。
|